close

7歲前感官訓練 避免注意力不足

文章取自:台灣立報周依禪

21

很多家長怕孩子受傷、碰到髒東西等,限制孩子活動,醫師建議,別處處限制幼兒對事物的探索,尤其在7歲前,讓孩子盡情玩耍,刺激他們的神經發展,避免發展遲緩或注意力不足的問題


發現孩子常對小刺激產生很大的反應嗎?台安醫院小兒復健科醫師黃謙瑄表示,這是感覺統合不佳最明顯的徵兆,孩子容易生氣、感到挫折、相對也容易興奮,或是過動、注意力不足,進而影響學習成效、情緒發展、人際關係等。


黃謙瑄強調多讓孩子到公園、戶外玩,溜滑梯、盪鞦韆對孩子神經發展都有幫助,尤其是前庭神經的發展,有些孩子會橫衝直撞,就是要滿足這個部位的成長需求。


詹媽媽說,孩子從小情緒反應就比較激烈,動作也比較大,6個月就開始站立、打針不怕痛,她以為是孩子很棒,但上幼稚園1年半被老師反映,孩子的專注力不好,她才帶孩子接受診斷。


黃謙瑄指出,愈來愈多都會區孩子碰到類似問題,因為缺乏讓孩子自由活動的開放環境,加上家長過度保護,剝奪孩子訓練神經的機會,家長應適時營造刺激環境,例如孩子到了該翻身的年紀,就多以視覺或觸覺刺激引導操作能力。


黃謙瑄提醒家長,爬行是左右腦互相交流的重要階段,如果太早站立、走路,跳過這階段的發展,可能降低孩子同時執行多種事情的能力,例如複雜的數學解題有困難或工作執行不佳等。


此外,孩子若從小就不怕痛,可能是神經反應發展較遲鈍,臉上有髒污、衣衫不整也不會有特別的感覺,甚至會忘東忘西,導致孩子從小就遭受老師、同學的負面評價,喪失自信。


王媽媽則說,孩子從小就很怕生,常常黏著她,也常坐不住、跑來跑去,經過半年的統合訓練,孩子有明顯改善,她也了解孩子某些行為的原因,減少責罵孩子,像坐不住可能是因為肌耐力不足,而不是孩子不乖。


黃謙瑄說,有些神經傳遞不佳的孩子,閱讀時會跳字、看倒反,家長就罵孩子不專心,但小朋友當然不知道為什麼,有些孩子就在家長的要求下硬背,直到中年級要背的東西太多,家長才發現真正的問題。


台安敦南心智發展中心執行長許正典表示,注意力不足的行為通常在7歲以前出現,代表孩子的感覺統合及協調能力不佳,但大部分孩子並未及時獲得適當協助,根據相關研究,有40%到60%到了成人期,仍有不專心、衝動甚至過動等注意力不足症狀。


許正典強調,
3到7歲是孩子的學習黃金期,家長若發現孩子有注意力不足、跟同年齡孩童不一樣的行為,最好在4歲時進行評估診斷,適時給予訓練引導,此外,家庭氣氛也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從小就常情緒不佳的孩子,專注力也較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灣適性 的頭像
    台灣適性

    台灣適性發展促進會 ─ 全人「適性發展」推動單位

    台灣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