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看了幾本書「讓天賦自由」「創意自由」,
更加強認同與支持幫孩子找到他的天賦與適性發展是很有義意的工作。
這是第一次上課,我覺得在大概念上收穫很多,
但在觀察細膩度可能自認不足,在做這個報告(對應項目)同時,
發現一些模糊或不確定的概念,希翼能在每次上課中得到疑問的釐清。
另外提出一些質疑─
觀察時是先依自己觀察做對應 ,再驗證他個人評量報告呈現嗎?
還是已經看到他的評量報告再做觀察?
後者這樣會不會容易把觀察情形直接做再確認陳述呢?
還有前輩們設計的教案,到底觀察什麼我比較不確定,
並且偏向團體競賽的活動,孩子的抗壓力是否會影響他的表現?
怡方老師的回應,就是所謂的「做中學」!上課不能一直紙上談兵談理論,
每個老師來自不同背景,當進入見習,實習課程時,各人的需求就會出現!
既然是「個別差異適性引導」,指導老師就必須滿足各位老師的不同需求,
所以不應有制式內容,而後續課程又有不同期數(1-5期)學員陸續加入,
因此這次見習課程改成研討方式,
再次確認大家對「基礎學習能力」認知無誤後,再進入實務操作課程。
當然如果可以一對一的師資培訓,那絕對效率更高,但目前高雄暫不可能,
但「團體互動,個別引導」還是有效的,只是接下來繳的報告就很重要了,
這樣才能知曉學員現階段的瓶頸與需求,
指導老師也才能制定下階段的學習內容與引導方式.......Darren Hsu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