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畫虎不成反類犬--轉貼至展現最好的你一書(何權峰)

很喜歡教育家李維斯(Reeves)所寫的寓言故事《動物學校》(The Animal School):

        有一天,動物們為了提升教育水準,於是決定設立學校。校方訂定的課程包括飛行、跑步、游泳及爬樹等,要求所有動物一律要修全部課程。
        鴨子游泳技術一流,飛行課的成績也不賴,可是跑步就慘不忍睹。為了補救,只好去參加補習,甚至放棄游泳課來練跑。最後磨壞了腳掌,以致游泳成績也一落千丈。
        兔子在跑步測驗表現傑出,可惜對游泳一籌莫展,因而自怨自艾。
        松鼠在爬樹科目上最拿手,可是飛行課的老師一定要牠從地面飛起,不准從樹頂下降,弄得他神經緊張、肌肉抽搐,連帶影響爬樹和跑步的表現。
        老鷹是個「問題學生」,雖然在爬樹課上,牠第一個到達樹頂,可是牠堅持用自己的方式,不理會老師的要求,因此受到懲罰,使得牠愈來愈自暴自棄。
        學期結束時,一條怪異的鰻魚以高速的泳技,加上勉強能飛能跑能爬的成績,反而獲得平均最高分,還代表畢業生致詞。

        這個故事是不是一針見血的點出了目前教育的弊端-父母和學校不重視啟發孩子的天賦和本能,反而在期望孩子「考高分」、「出人頭地」的情況下而「適得其反」呢?
        有太多孩子只因無法適應傳統的教學方法,只好在生存邊緣掙扎。不信你可以聽聽下列許多傑出人物的「真情告白」-
●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Richard Feynman)自稱童年的學校教育是「知識的沙漠」。
●  印度大文豪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因為覺得上學太苦,乾脆在十三歲就輟學,他說:「幸好在我還沒變麻木之前,就得以逃脫。」
●  莎士比亞戲劇名導演兼演員布萊納(Kenneth Branagh)就更誇張了,他老兄在十一歲為了不去上學,竟然試圖跳樓而把腿跌斷。
●  聖雄甘地在談到學齡時期時,甚至說:「那是我一生中最難過的是子。」他坦承地說:「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幾乎都不喜歡老師們......,能不去上學是最棒的事。」
●  邱吉爾這位傑出的政治家也很「天才」,他在中學是班上最後一名。後來想轉學,卻連續兩次沒有通過轉學考。多年以後,他還特別為文批評學校的考試制度。

他寫道:
        我一過十二歲生日,就面對了 一連串的考試,而且長達七年之久。這些考試真是一大考驗,因為考官最喜歡考的科目,正是我最不喜歡的。我喜歡的科目是歷史、詩詞和寫作,考官則偏愛考拉丁文和數學......
        我喜歡人家問我我知道的事,可是他們淨是問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我多麼想展現我的博學多聞,可是他們總是要暴露我的無知。這樣的對待只要一有結束-我考不好。
        果然。邱吉爾在哈洛學校 (Harrow)讀書時,即使編到「放牛班」(說聽一點叫學習障礙班)。
        你說是不是很諷刺,一位被學校認為「語文」學習又障礙的孩子,最後竟然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甚至以他雄辯的口才挽救二次大戰的西方盟國。我常想要是讓邱吉爾活在一百年後的現在,有更多的考試壓力、更沈重的課業,和一大堆補習,他會不會早就瘋掉了? 教育(education)這個字源自拉丁文的educare,意思是「發掘」(to draw out)。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真正了解教育的真諦,去發掘孩子的天賦,反而是一昧的打壓。學校教育往往只提供一種消極的學習經驗,因而在一連串的考試下來,他們只學到失敗和挫折。更糟的是,他們失去了信心。

誰曉得有多少天才被學校埋沒掉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適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